close

盒  

第一次接觸到ARC這類產品其實並不陌生,

因為在製作音樂的過程裡,我對於Match EQ類的軟體一直都抱持著高度的興趣; 也藉由這些高科技所賜,讓我在學習判讀頻率這方面事半功倍。

剛好甜水最近在促銷ARC 2,便宜了$100 !!身為熱愛擁抱新科技的音樂宅宅怎可能放過這個好機會,於是手滑之後工作室裡就出現了這個 

盒2  

包裝很精簡,打開裡頭是一個麥克風盒,裡頭有特製的Omni Mic (全向性麥克風)、麥克風夾安裝光碟序號一張。

在頻域的角度上,不同的喇叭、不同的聆聽空間與聆聽位置,都可視為一個個EQ的效果-而這也是ARC 2這套軟體的原理,利用它附的Omni Mic聆聽你平常聽音樂的區域,再針對錄到的頻率響應去補償而得到平坦(Flat)曲線頻率響應的結果。

先來看看亂七八糟的工作室:

工作室  

從喇叭看過去的角度:

工作室 喇叭角度

我的工作室大約9坪大,使用的喇叭是Adam A7X,空間有做基本的Acoustic Treatment (感謝專業的板橋飛阿愷大大),所以在近場監聽位置的空間反射音很少,對於使用這類軟體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。如果你的空間沒有做基本的吸音處理,這套軟體對你的幫助可能會很有限,因為EQ並沒辦法有效解決時域上的reflection問題

 

工作室主要聆聽位置分成近場工作區和後面的客戶沙發區(兼玩耍午睡拍片區XD),接下來就根據不同的位置來做校正。來看看實際操作的模樣:

軟體視窗  

基本上在測試的過程,你必須把麥克風放在你平常聽音樂位置的範圍讓它來聽到那些頻率,如官網的圖片那樣:

校正示意圖  

其實在一個聲學空間裡,不同的位置聽到的聲音變因非常多且非常敏感,所以只取一個點來校正其實是不太具有意義的,

ARC 2透過一個範圍內的取樣點們來加權平均得到一個比較common sense的頻率響應

於是先把麥克風放在最主要的工作區域正中央(也就是平時做音樂時的位置),麥克風頭朝著天花板,尖端的高度剛好是耳朵的高度。

MIC高度.jpg  

一個完整的校正流程包含了7~16次的測試,每次會有20個掃頻音波(左聲道10個,右聲道10個)

第一次測試要放在最主要的聆聽位置 (正中央),其餘的位置依說明書上所說的並沒那麼嚴格,以主要會涵蓋的聆聽區域範圍內找即可,但左右必須完全對稱,不然得不到最精確的結果。

 

第一次近場校正完畢得到的頻率響應圖:

near 1

橘色的線是Mic聽到的,綠色是我們希望的Target (Flat),而白色是最後經由Audyssey MultEQ® XT32 計算過後Match完成的頻譜。

身為理工出身的科技宅,當然要抱著實驗精神再給它來一次,而這次故意在同樣的範圍內任意選擇其它不同但對稱的位置來試試,看看得到的結果如何:

near 2

由於聲學空間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,所以在沒有精確定位之下幾乎是不可能得到兩次一模一樣的結果的 XD

但我們可以在這兩張圖中發現一些眉角,也就是這對喇叭放在這個空間裡 (加上適當的擺位),在大約80Hz7~800Hz附近有兩個凹陷 (Notch),200Hz左右有些過多。

這些都是相對於ARC 2系統所認定的"Flat"頻率響應,雖然我不知道它所謂的Flat是如何測得的,但依個人的聽感是覺得大致認同。

前面說過,在頻域的角度上我們可以把不同的喇叭與空間都當作是個別的EQ (其實不同的Mic也是一個EQ,但邏輯上在開發ARC 2時理應已將這變因消除;也因為這樣,如果不用它附的Mic來測試,得到的結果應該會變很奇怪) 

所以我不確定這些Notch是空間反射音導致的相位抵消還是A7X這對喇叭的特性,而200Hz我猜可能是空間的駐波吧?

不過沒關係,ARC 2都幫我把這些問題解決了~

 

基於實驗精神,我故意做了一次"單點位置"的校正:

c

果不出所料,圖形的變動較劇烈,但是輪廓跟前兩次校正結果大同小異。

接下來我們來試試看後面沙發區的校正長什麼樣子:

沙發區校正

沙發區的聆聽高度比較低,所以Mic也調低到大概正常人坐著時的耳朵高度 (客戶要躺著聽我也管不著XD)

couch

在後面沙發區一樣是有200Hz的駐波增益,但極低頻部份增加了不少 (一般靠後牆的聆聽空間皆是如此)

中高頻的缺少我想是因為這個位置相對喇叭的Tweeter高度低了許多,所以ARC 2幫我做了中高頻的補償。

 

最後我們再來看個比較有趣的,就是在同一次校正流程裡把近場工作區與後方沙發區都當作聆聽點,得到這樣的曲線:

all

聆聽範圍越大,特定聆聽位置對於頻率響應曲線的加權影響就變得較小了,所以得到較平滑的曲線是可被預期的。

不過右邊喇叭一直都有個明顯的80Hz notch,我工作室的右後方有什麼奇妙的東西嗎XD

 

如果你對校正的結果不滿意且想要微調,它也有Edit功能可以使用,就像我們使用一般的EQ一樣:

Full Ragne Bass Correction  

其中有個選項要特別留意一下:Full Range Bass Correction,除非你的喇叭能延伸到20Hz,不然不建議開啟。

在預設關閉的狀態之下,校正過後的曲線基本上是延著原本喇叭的Low-end去做roll-off, 但如果這個選項打開後,所有20Hz以上"不足的量"它都會幫你增益 (最多+9dB為止)!以我的A7X為例,它的Low-end只到42Hz,開啟了Full Range Bass Correction之後會導致整個極低頻往上暴衝到一個不行,不但吃掉了Headroom,整體聽感也不舒服~但如果你的監聽系統有sub的話倒是可以開啟,讓校正的結果更加精確。

另外一個選項 Combined L/R Correction是指把左右聲道的補償曲線加以平均套用在兩個聲道上,如果你的空間左右是完全對稱且左右喇叭的音色是完全匹配的,那開啟這個選項可以消除人為取樣的不精確部份。

 

每次校正完成後,ARC 2會自動存成一個測量檔,方便切換使用。使用的方式很簡單,就是把ARC 2 Plug-in掛在你DAW Master track的最後面,如此一來在DAW裡頭的聲音都變得更接近它原本被預期聽見的形狀了!(前提是校正有正確的話)

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,當在音樂製作完成要Bounce時記得要Bypass ARC 2,因為這個EQ主要是補償"你的空間"的聽感,所以請不要把這個EQ一併加入了音樂裡了!

 

因為我原本的聆聽空間就還不錯,不算有什麼太大問題,所以我第一次校正完的聽感其實是-非常的不習慣!

聲音的Punch跟一些漂亮的頻率不見了~但是聽了幾個熟悉的音樂後,覺得整體的頻率其實比較接近在標準的Control Room裡聽到的感覺,變得比較平均且自然 (以我的個案而言,ARC 2主要是幫我補了80Hz與700Hz附近,剛好這兩個頻段都不是讓人聽"爽"的頻段)

 

總結一下我個人觀感的優缺點:

優點:

1.以取得"平衡"的聽感體驗而言,這價錢並不貴。

2.平衡的聲音未必是你聽習慣或喜歡的,但對我而言真的比較耐聽。

3.不吃資源,以我用的Ableton Live而言,只增加了2ms的Latency算是我能接受的範圍。(以優秀的Linear-EQ而言,很厲害)

4.它附的Omni Mic其實音質還不賴,我有隨便錄一下木吉他覺得整體頻率蠻自然好聽的~哈哈

5.如果你認同它、熟悉它且信仰它,那下一次你調校或工作室搬家的時候,耳朵適應新聲音的陣痛期會比較短.....

 

缺點:

1.如果你的系統原本就很糟 (空間一堆殘響&喇叭太小顆),那別太期望它能帶給你什麼。它就只是一個很好的EQ而已!

2.因為它的原理是把Mic聽到的空間+喇叭頻響補償到flat EQ,所以可能會把原本你習慣的、認為是喇叭個性的頻段變不見了。(嚴格說來沒有消失,你懂的)

3.校正的過程雖然不算長,但如果要做多次校正以確認較平衡的結果其實還蠻花時間的。不過就忍這麼一次,調好就可以一直享受結果了。

4.它只有DAW Plug-in Only, 沒辦法針對系統本身的音源加以補償;網路上有人教用Soundflower+AU Lab掛在OSX輸出,不過我試的結果是失敗,可能是AU Lab不相容Yosemite吧。

我目前的作法是用Soundflower當OSX系統OUTPUT,直接在Live裡開一個bus吃Soundflower,這樣OSX系統的聲音就可以經過Live的Master Track享受ARC 2帶來的好處了。

 

如果有什麼想法也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,謝謝您的收看~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Jerr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